在您閱讀文章前,大叔與青年必須先表達立場,文章內容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現況,以運動公司負責人跟體育大學老師的身分,當然希望台灣體壇被重視、國家更好,但套句韓戰中的話:每一個機構、每一個崗位、每一個部門,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不管暗也好、不管明也好,第一步,學會它!第二步,從中找出一個線頭,學會如何不犯規,如何在線頭裡玩。因此本文是呈現要討論的現況不是謾罵,而是提供或許可以行動的方法參考,希望運動員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與理解。在此說明。

▲2016里約奧運閉幕 

最近可說是台灣體壇的多事之秋,里約奧運不論是賽前爆發的謝淑薇事件,賽中舉重項目因禁藥遭禁賽事件,或是在羽球女子單打項目結束後的戴資穎球鞋事件,皆再次引發台灣人的對於球員身分、訓練與權益的關注。

 

在全民名嘴、網路資訊透明化、媒體製造與綜藝化的時代,這篇文章不是要分析這些事件,倒想聊聊這些事情背後的共同問題核心:運動員生涯發展與社群資源輔助的重要性。

「屁啦,最好這些選手事情又要繞大圈講些八股文的東西最後又無解。」

「一定是體育圈不夠照顧運動員,講這麼多幹嘛!」

「砸錢就好了,說這麼多就是缺乏金費不是嗎…」

這些網路、報紙上的謾罵,你也很熟悉吧!但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那你正好也掉入那群不愛思考,尾隨酸民們在電腦背後敲敲鍵盤,看看留言,期待多幾個讚或是網路新聞的搧風點火再起高峰,時間一久又漸漸淡忘這「短暫」的「話題」式「新聞」…而這些情緒上的怒罵與鄉愿的愛國情操,難道真的能夠改變現況?這些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事件(或類似事件),難到真的無解?我不認為,因為這個世界不會虧待你,它本不認識你;這個世界也很公平,因為它也不認識其他人,所以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找出根本,從心開始。

 

臺灣體育的根本要靠「教育」 而且是「奧林匹克教育」

我認為,體育這種「長期」性、需要「重視研究與教練科學」的領域、「不該只是新聞」,而是獨立的大議題,在根本上我覺得要從教育著手,根才會延展的夠長夠深,而那個教育不是別的,正是奧林匹克教育。

▲奧林匹克教育學習樹,提供奧林匹克教育成長學習的基本概念 (圖由臺體大奧林匹克教育學習社提供)

特權不能用一輩子

而立青年從臺中體院(現臺體大)畢業後現在體大任教,從事體育新聞3年輾轉做過播報、專題製作、運動員故事紀錄片、受奧林匹克研討會8年、到馬來西亞奧會MOA、希臘國際奧會IOA、隨仁川亞運代表團出國學習的一步步過程,不敢說自己是運動專家,但覺得自己至少是熱愛體育的體育人,今天才會走進奧運殿堂擔任國際志工,換個角色體驗賽會。而對我個人而言,最關鍵的轉變在於奧林匹克教育的薰陶跟影響,也因為這個影響讓我深深的願意投入在體育這個領域學習、改變更多。

 

奧林匹克教育是身、心、靈完整、自足安頓的全人教育,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萬物和諧共生,個人盡其在我達到更快、更高、更強,並且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既然奧運會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社會文化活動,且具有教育與啟迪的功能,因此可以說:教育是奧林匹克活動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貢獻的原因之一。如同在競技場上,運動員素質的好壞關係到運動競技的成績,而運動員生涯發展的成功與否,則是能否吸引優秀人才加入運動員行列的關鍵因子,執行的方法端看選手的自主學習力與生涯規劃力。

▲得獎的一刻總得到無數的掌聲與喝采,但取得獎牌後的人生,考驗才剛剛開始。(圖為2016里約奧運得牌選手)

 

不過,奧林匹克教育的觀念之所以難以扎根,除了推廣尚不足外,國人跟運動員自己對於運動的迷思,是阻止奧林匹克教育扎根的最主要原因。以下提出幾點討論:

1.具備生涯長期規劃與自主學習力 才能跟著你一輩子

並不是說運動員有什麼特權,但是運動員之於一般大眾確實是一個「特殊」的族群,有他享有的權利、待遇、責任與使命,但風光過後呢?如何讓自己的影響力延續將會是每位選手的挑戰,而生涯長期規劃與自主學習力,將會是一套因應的方式,協助更多願動選手釐清現況,提早預備。

 

在國際奧會運動員生涯計畫 (IOC Athlete Career Program)中,將運動員的長期生涯規劃內容分成3大教材分別是教育、生活技能及工作聘任。文中建議各運動選手多運用奧運賽會前、中、後期間來做為一些運動員生涯規劃的早期介入階段,提早了解身邊重要他人的角色扮演(提前與父母、教練、選手間的關係做好溝通)、注意運動員雙重生涯身份(學生與運動員)的考量,安排好優先順序,提前預備好除役或退休後的運動生涯發展規劃方向,追求「永續職涯發展」(sustainable career envelopment) 的空間或可能性,皆為運動生涯規劃的重點指標。

 

而在生命的每個階段,自主學習都是最重要的一環,有生涯規劃後還要持續的成長修正,才會到達你想去的方向,因為當你停止了學習就停止了成長,停滯的生命是不可能活得精彩有影響力,這點對一般人如此,對運動員更是如此。運動員不只有聽指令行事,要思考如果你是教練,你要如何下判斷?出課表呢?

 

2.清楚遊戲規則,再開始玩遊戲

學校提供獎學金招募專業運動員來就讀大學,但運動員不是被學校花錢請來「只是」參加比賽而已,運動員本身就應該被賦予更高的使命,成為社會的標竿或模範,並且對自己有更高的專業要求與道德操守。運動員應該要思考自己有沒有辦法成為該項運動在校園推廣的領袖人物,協調有興趣的一般學生?有沒有辦法同時重視課業,在運動比賽和課業中建立平衡?因為要把專業運動做為一生的職業,需要很多不同技能做輔助;而大學教育的學習目標就是提供運動訓練以外的通識或第二技能,協助運動員做生涯的發展。(天有不測風雲,有時轉職、受傷等狀況時,提前培養第二專長或是持續接受高等教育,都是不同的方向。)

 

但不知何時開始,運動員被窄化成得牌機器人,只有能夠為國家得牌才叫做爭取榮譽(那沒得牌的選手不就是浪費國家公帑?),甚至連運動員自己也這麼認為,也難怪出路難尋,因為缺乏更高的追求,自然就缺乏影響力,自斷後路,後果肯定要自己承擔。

 

3.當選手難,不當選手更難

這些曾為國家贏得榮耀的金牌選手們,在獲得金牌後的人生卻不一定如同獎牌一樣,閃閃發光,因經濟壓力被迫放棄運動、得牌後找不到工作、體育人才出走他國等等,因此要成為運動員本身就不容易,運動員二次轉職時更是處處碰壁,因此也請所有未來想要參與體育運動的選手們三思,體育本來就不是一個「成績不好才來參加」、「升學跳板」的場域,因為你所做的每個決定,都要付出代價(如果當初想要來當運動員是因為想要偷懶可以不用念書,終究會要付出代價)。

 

如果你已經是選手,但是卻因種種原因可能要轉職或是退休,建議各位可以善用更多的官方資源、社群資源,透過網路與社群的連結,向更多的前輩與不同領域的人討教請益(由其運動員在時間的運用上需要更為精準,網路不蒂是個好的工具),並且學習用生意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你就是自己的履歷表、行銷平台,透過粉絲團的經營、宣傳影片與學校、企業、媒體相結合,把運動員和學校榮譽感、企業形象或是特殊故事連結在一起,就會帶動粉絲,甚至轉化成經費支持選手。

▲不惑大叔阿智與而立青年JOEY和台灣知名跨欄跑者陳傑在里約合影。

 

不做規劃 就是選擇活在別人的規劃裡

其實關於運動生涯,有一個組織叫做國際奧會社群輔助委員會(The IOC Entourage Commission)曾表示:國際級的頂尖運動員的養成時間大約需要8-12 年的時間, 因此,在這漫長的訓練與養成時間,需要各種有效的介入方式來使運動員達到不只是技能上的純熟、體能上的精進與生涯規劃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才會是比較全面性的。臺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也表示:運動員生涯應該朝向多元化的面向發展。由此可見,運動員提早對生涯做好預備是必須的,因為不是你規劃自己的人生,就是活在別人的規畫裡

 

不過選擇同樣也伴隨著風險,而生命中要付出最大代價的就是時間,但這就是個選擇,如果你深信自己所從事的運動是有價值的,如果身為運動員的你深信你手中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那這個時間就花得很有價值,而你的選擇終將造就出你。

 

你可以問問自己這3個問題:

1.如果這是我最後一次想清楚不遺憾的機會,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2.哪些事情是現在的我能做,而且持續累積下來的東西能夠讓我把握住未來大部分機會的?

3.我可以怎麼做讓自己身為體育人的價值更深植人心?

 

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不盡完美,但可以活得深刻,就像是奧林匹克的火炬,因為別人為我點燃的亮光,使奧林匹克精神聚集成更大的火焰帶動體育,影響更多。

 

說了這麼多,還是要感謝。

其實,不是我們選擇了體育,而是體育選擇了你。

我們每個人都該感謝那些點燃我們身上亮光的人。

 

本文參考台灣知名運動員生涯規劃研究學者 臺體大許立宏教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員生涯輔導計畫初探與簡介 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arrow
arrow

    曾荃鈺生涯規劃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